新闻
-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
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在天涯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于202...
-
侯旭合摘得桂冠!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皇冠...
美丽三亚,青春中国。2024年7月28日,第72届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皇冠之夜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三亚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北京赛区的侯旭合摘得桂冠,成为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总冠军!她将代表中...
-
Le Labo 两家全新精品店于中国海南重磅开业
【2024年3月,中国海南】—Le Labo诞生于格拉斯,自2006年起在纽约崛起,现已进驻中国海南。Le Labo目前已在海南开设两家香氛实验室,分别是位于三亚海棠湾的cdf三亚国际免税城以及位于海口的cdf海...
-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成都举行 光厂创意亮相...
11月23-25日,由国家版权局主办、四川省版权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成都市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厂”)作为四川省版权示范...
-
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圆满举办
9月15日,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在深圳圆满举办。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财经
-
海南昌江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开工 一期总投资约2....
1月10日上午,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一期)在昌化镇举行开工仪式。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新建码头岸线411米、后方接岸结构323.8米、南防波拦沙堤685.5米、北防波拦沙堤584米,以及护坡、渔...
-
去年前11月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完成固投1083亿元
园区已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记者1月8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去年前11月,自贸港重点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3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34%。 去年前1...
-
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举行 18个项目签约25.3亿元
12月21日,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在儋州嘉禾共享农庄举办,国内多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赴海南,在共享农庄的乡野风光之中,探讨共享农庄未来的发展之路。 当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人民大学...
-
海口9个招商项目签约额16.8亿元
在2022年冬交会上,海口农业农村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如期举办,现场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10个冬季瓜果菜订单签约。 其中,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额16.8亿元,包括三江农场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波莲基因生物育种科技...
-
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实施两周年,减免税...
12月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两年来,海口海关累计办理900余票“零关税”原辅料进口通关手续,货值超70亿元,减免税款超9亿元。 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明确,在...
三亚深入实施“三大工程”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2 创新 浏览:49
春和景明,万物吐绿。近日一场动员会,让鹿城虎年之春更显生机盎然——
3月15日,三亚市召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培优提升和民生建设提升“三大工程”动员部署会,吹响了深入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培优提升、民生建设提升“三大工程”的冲锋号。
“打造创新高地,高质量推动种业、深海等国家战略落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一幅推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图正徐徐铺开。
鼓角催征,激发争先之志,鼓舞奋进之心。
2022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攻坚之年,是封关运作准备的关键之年。锚定发展新航标,三亚将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赋能、民生为本,统筹推进“三大工程”深入实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把三亚打造成为开放创新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新标杆。
创新驱动
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三大工程”中被“置顶”,释放了三亚坚定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科技创新是一场漫长的长跑。目前三亚虽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依然存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高水平创新要素不足等短板。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直以来,南繁育种科研存在“小散弱”现象,各个科研单位及院所也是各自为战,产业集群效应低。
如何用创新驱动产业之变,用创新撬动效能之变?
立足地理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特色,三亚谋创新、求突破。
以打造“陆海空”科技创新高地为例,三亚将建好建强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等关键平台,全力争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培育深海科学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等。
三亚市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明确了要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七大任务”,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从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大科技创新品牌,到围绕种业科技、深海科技、空天科技三大核心优势方向,打造特色科技创新高地;从围绕城市建设、生态环保、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强化社会发展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惠民利民,到加快构建三亚面向“大三亚”、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格局,不难发现,三亚提倡的创新能力提升,是在聚焦三亚“陆海空”特色领域基础上,着力全面推进的各领域创新。
明确“任务书”,三亚定下“目标值”: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焦科技创新,三亚力争到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个,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建设、重点产业技术攻关、科技制度改革创新、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实现“六突破”。
产业赋能
经济转型不断迈上新台阶
排队,成为三亚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免税店内,人潮如织,购物、结账的队伍常常排成长龙;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三亚港出海进港的游艇密集穿梭,呈现出“排队出海”“堵船”的奇观。
2021年,三亚接待过夜游客2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旅游总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65.2%。数据,是旅游业作为三亚支柱性产业的印证。然而,鸡蛋不能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产业发展亦是如此。在产业发展方面,旅游产业一家独大,其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自贸港产业发展要求,这是三亚产业发展面临的窘境。
三亚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亚必须破除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现状,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韧性,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亚市产业培优提升工程对标打造“六个三亚”“六个标杆”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布局,推进现代服务业全球化开拓,实现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着力构建开放型、生态型现代产业体系。
细读三亚市产业培优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一项项举措,一个个目标,培育新动能的三亚步伐正全力加速:三亚将通过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等“五大行动”,推动旅游产品业态升级,交易平台、保险业等金融业态集聚,推进南繁产业发展,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全国种业创新高地。三亚力争到2024年,实现重点产业增加值、产业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建成2个营业收入超千亿级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能级、结构优化、创新动能、产业集聚、发展环境“五个提升”。
民生为本
打造“品质之城”“幸福之城”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前,三亚民生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物价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要解决的问题。”三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主要矛盾,解民生难题。对此,民生建设提升工程聚焦教育、健康、文体、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五项重点任务”,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破解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分别制定了20条工作举措,每一条举措都涵盖许多具体措施和具体项目,打出了一套惠民生组合拳。
数一数福利,三亚将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力争到2024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14030个;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达到3.5人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2张;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力争到2024年,安居房建设套数3万套。
掂一掂“饭碗”,三亚以就业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至2024年,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开展重点就业群体职业培训1.5万人。
看一看社保,民生保障更加给力。三亚将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低收入人口生活救助保障覆盖率100%,兜牢民生底线。
……
谋民生之利、解百姓之忧、行惠民之举。三亚将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人居环境质量,努力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提高人民群众在自贸港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