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
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在天涯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于202...
-
侯旭合摘得桂冠!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皇冠...
美丽三亚,青春中国。2024年7月28日,第72届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皇冠之夜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三亚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北京赛区的侯旭合摘得桂冠,成为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总冠军!她将代表中...
-
Le Labo 两家全新精品店于中国海南重磅开业
【2024年3月,中国海南】—Le Labo诞生于格拉斯,自2006年起在纽约崛起,现已进驻中国海南。Le Labo目前已在海南开设两家香氛实验室,分别是位于三亚海棠湾的cdf三亚国际免税城以及位于海口的cdf海...
-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成都举行 光厂创意亮相...
11月23-25日,由国家版权局主办、四川省版权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成都市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厂”)作为四川省版权示范...
-
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圆满举办
9月15日,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在深圳圆满举办。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财经
-
海南昌江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开工 一期总投资约2....
1月10日上午,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一期)在昌化镇举行开工仪式。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新建码头岸线411米、后方接岸结构323.8米、南防波拦沙堤685.5米、北防波拦沙堤584米,以及护坡、渔...
-
去年前11月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完成固投1083亿元
园区已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记者1月8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去年前11月,自贸港重点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3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34%。 去年前1...
-
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举行 18个项目签约25.3亿元
12月21日,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在儋州嘉禾共享农庄举办,国内多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赴海南,在共享农庄的乡野风光之中,探讨共享农庄未来的发展之路。 当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人民大学...
-
海口9个招商项目签约额16.8亿元
在2022年冬交会上,海口农业农村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如期举办,现场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10个冬季瓜果菜订单签约。 其中,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额16.8亿元,包括三江农场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波莲基因生物育种科技...
-
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实施两周年,减免税...
12月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两年来,海口海关累计办理900余票“零关税”原辅料进口通关手续,货值超70亿元,减免税款超9亿元。 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明确,在...
海南文昌:千亩撂荒地变淘金田
发布时间:2022/03/30 产业 浏览:48
“今年辣椒行情好,从春节开始采摘到现在,销售额已将近180万元,亩产值超出预期!”3月20日,春分时节,踏在春意盎然的田埂上,看着忙于采摘辣椒的人们,种植基地负责人陈焕武笑容满面。
陈焕武脚下的田地位于文昌锦山镇罗豆居所辖范围,这里曾受台风“威马逊”影响,因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而撂荒。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积极开展盐碱地治理,引进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数千亩撂荒地全部复耕,农民收益节节攀升。
政府|党建引领综合整治
说起撂荒地的综合治理,锦山镇镇长林学华打开了话匣子——
罗豆居盐碱地改良始于“威马逊”台风之后,该项目于2015年7月13日在文昌市发改委立项。据测算,当地需要修复改良的盐碱地共有9300多亩,其中重盐度(土壤含盐量0.5%-1%)的盐渍田5280多亩。
根据专家指导意见,盐碱地改良主要采取深耕水洗+化学剂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包括深耕、灌水、排干、晒田、撒农用药剂、再次深耕、灌水、排水等过程。“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林学华解释道,为探索最有效的途径,锦山镇同时引进企业,启动了盐碱地改良试种工程,即在改良后的田地中进行农作物试种。
陈焕武所在的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是这时候进驻罗豆居盐碱地试验田的。“我们试种过很多作物,一开始产量都不太高,但是随着土壤改良成效逐渐显现,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升,现在基本已经恢复到当初良田的水平。”陈焕武说。
陈焕武表示,在公共水渠管护、租地等环节中,多亏了基层党员、村干部与村民沟通协调,让企业项目顺利推进实施。与此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积极组织基层党员干部清淤疏浚,保障灌溉水利设施通畅。
农民|土地利用收益高
皮肤黝黑,腰间别着大号水壶的黄少梅,一看就是田间劳作的好手,采摘辣椒的动作十分麻利。
“她是附近上僚村的村民,每年都来我们地里务工,一天工钱150元左右,光这一季辣椒的采摘,收益超过一万元了。”陈焕武说。
在整个辣椒地里,像黄少梅一样忙碌的妇女有数十人之多。陈焕武介绍,这片辣椒地合计500多亩,当下正是采收季节,最多时一天需用工100多人,对于当地村民而言,盘活了这片撂荒地,她们至少多出两份收益:一份是出租土地的租金,一份是务工的工资。
离辣椒地不远处,有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稻田的主人是罗豆居东阳村村民小组长冯壮,他将田地半年用于耕种水稻,半年用于出租,空闲时间他就去别人耕种的地里帮忙,挣得务工收入。
“盘活撂荒地,受益的首先是当地农民。”今年65岁的冯壮说,当了一辈子农民,只会在田地里讨生计。当年台风“威马逊”致海水倒灌,翁田、锦山一带大片良田因盐碱化而撂荒实在可惜。所幸,在当地政府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努力下,盐碱地得以改良复耕,务农收成一年比一年有盼头。
企业|借力做大特色产业
放眼锦山镇罗豆田洋,连片的土地,被田埂和流动的渠水分割成块状,除了种植辣椒、水稻,还有一片种着茭白的田地。
“截至目前,9300多亩撂荒地已全部复耕。其中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2600多亩特色种植业,成效十分显著。”林学华自豪地介绍。
林学华口中的“特色种植业”是指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精心培育和种植的紫贝赤稻。这是一种在当地存活了上千年的野生稻谷,在民间曾被百姓视若珍宝。
为探知这种野生赤稻的营养成分,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用当地赤稻生产的红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富含钾、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元素,以及20多种氨基酸,是天然的药食同源的健康谷物。
于是,该公司沿用古法种植模式,在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起了野生赤稻。“野生稻谷产量低,但价值却很高,一斤红米售价在80元以上。”陈焕武介绍。
在农户冯壮看来,引进企业做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规模化种植需要资金投入,种植管理技术要求也高,后期还要对接市场找销路,普通农户往往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冯壮说,这也是自己选择只种半年庄稼的原因,剩下的半年可以收土地租金,同时向企业学习种植技术。
“接下来,我们还要结合‘六水共治’要求,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土地综合产出和农民的收入。”林学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