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
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在天涯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于202...
-
侯旭合摘得桂冠!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皇冠...
美丽三亚,青春中国。2024年7月28日,第72届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皇冠之夜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三亚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北京赛区的侯旭合摘得桂冠,成为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总冠军!她将代表中...
-
Le Labo 两家全新精品店于中国海南重磅开业
【2024年3月,中国海南】—Le Labo诞生于格拉斯,自2006年起在纽约崛起,现已进驻中国海南。Le Labo目前已在海南开设两家香氛实验室,分别是位于三亚海棠湾的cdf三亚国际免税城以及位于海口的cdf海...
-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成都举行 光厂创意亮相...
11月23-25日,由国家版权局主办、四川省版权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成都市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厂”)作为四川省版权示范...
-
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圆满举办
9月15日,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在深圳圆满举办。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财经
-
海南昌江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开工 一期总投资约2....
1月10日上午,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一期)在昌化镇举行开工仪式。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新建码头岸线411米、后方接岸结构323.8米、南防波拦沙堤685.5米、北防波拦沙堤584米,以及护坡、渔...
-
去年前11月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完成固投1083亿元
园区已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记者1月8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去年前11月,自贸港重点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3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34%。 去年前1...
-
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举行 18个项目签约25.3亿元
12月21日,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在儋州嘉禾共享农庄举办,国内多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赴海南,在共享农庄的乡野风光之中,探讨共享农庄未来的发展之路。 当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人民大学...
-
海口9个招商项目签约额16.8亿元
在2022年冬交会上,海口农业农村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如期举办,现场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10个冬季瓜果菜订单签约。 其中,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额16.8亿元,包括三江农场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波莲基因生物育种科技...
-
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实施两周年,减免税...
12月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两年来,海口海关累计办理900余票“零关税”原辅料进口通关手续,货值超70亿元,减免税款超9亿元。 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明确,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在蓝海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发布时间:2021/12/06 新闻 浏览:247
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际遇,1996年,黄晖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后,成为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邹仁林的“关门弟子”,开始与珊瑚打交道。之后的20余年,这位从江西走出来的女科学家,怀揣纯粹的科研理想,带领科研团队在蓝海之下种出一片“海底森林”,多次填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在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爱自然走上珊瑚研究道路
1996年,黄晖即将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却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天,我在研究所院子里闲逛,遇到了研究所工会主席,她拉着我去参加工会活动,一来二去聊到我还没找到工作,她说老所长邹仁林老先生的一个学生出国后不愿意回来,问我有没有想法。”黄晖说。
邹仁林,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经过一番了解,发现两人均是对海洋生态保护热爱的人,于是邹仁林非常高兴地接收了黄晖。成为邹仁林学生的那几年,为以后黄晖进行珊瑚研究提供了大量知识储备。
1998年,黄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半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海洋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专注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让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学习珊瑚礁生态研究。
1999年,黄晖考上中山大学博士。读完博士后,黄晖选择从邹仁林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珊瑚研究学者。“我向往自由,喜欢跟大自然打交道,喜欢在野外工作,研究珊瑚与我而言,再合适不过了。”黄晖说。
克服困难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
“现在闭上眼睛,我都能想起那一幕,水是透明的,珊瑚几乎是100%的覆盖率,密密麻麻。”黄晖至今记得第一次潜入海底的场景,那种五彩斑斓的海底“热带雨林”让她一直念念不忘。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珊瑚礁状况堪忧。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2005年,黄晖独立带队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进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调查,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等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潜水并不是个轻松活,要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设备,通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赶科研任务的时候一天下潜4次。在海底如果不小心碰到海胆被扎到,手会发炎肿胀,钻心地疼。冬天潜水更受罪,出水的时候冷到“刺骨”,全身都会发抖,加上长时间负重在海底作业的劳累,身体会透支。
在水下,黄晖和团队成员是性命相依的。每次潜水,小艇跟人不能分开。一名队员要在艇上观察和呼应,以免发生危险。团队成员在水下严格实行潜伴制度,2个人一组,互相照应。“但实际上,有时候你在水下作业过于精力集中,就会忘了同伴在哪里。”黄晖笑着说。
开展修复计划开展更多宣讲培训
结合多年一线调研的成果,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黄晖也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NS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10余项荣誉。
2007年,黄晖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这些年来,黄晖带领的团队深耕三亚,培育珊瑚断枝达30000株以上,底播移植珊瑚40000株以上,修复面积达20000平方米。
在黄晖心里,三亚是她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我从硕士毕业就到三亚采样,每年基本上都会来,时间或长或短,都是在三亚研究站工作。”未来,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能在三亚实实在在地修复出几块非常好的珊瑚礁。
珊瑚修复工作紧锣密鼓的同时,最近,黄晖还专门抽时间,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讲授中国造礁石珊瑚资源与珊瑚保护状况。黄晖说,接下来,她和团队计划继续做一些免费的宣讲、培训,进社区、进渔村、进校园,地点包括三亚和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