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2024世界精神卫生日...
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在天涯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天涯区鹿城心灵驿站于202...
-
侯旭合摘得桂冠!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皇冠...
美丽三亚,青春中国。2024年7月28日,第72届环球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皇冠之夜在美丽的南海之滨三亚圆满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北京赛区的侯旭合摘得桂冠,成为第 72 届环球小姐中国区大赛总冠军!她将代表中...
-
Le Labo 两家全新精品店于中国海南重磅开业
【2024年3月,中国海南】—Le Labo诞生于格拉斯,自2006年起在纽约崛起,现已进驻中国海南。Le Labo目前已在海南开设两家香氛实验室,分别是位于三亚海棠湾的cdf三亚国际免税城以及位于海口的cdf海...
-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成都举行 光厂创意亮相...
11月23-25日,由国家版权局主办、四川省版权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以下简称“版博会”)在成都市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厂”)作为四川省版权示范...
-
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圆满举办
9月15日,第八届“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客中国”智能装备专题赛)华南赛区复赛在深圳圆满举办。 本次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财经
-
海南昌江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开工 一期总投资约2....
1月10日上午,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一级渔港建设项目(一期)在昌化镇举行开工仪式。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新建码头岸线411米、后方接岸结构323.8米、南防波拦沙堤685.5米、北防波拦沙堤584米,以及护坡、渔...
-
去年前11月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完成固投1083亿元
园区已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记者1月8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去年前11月,自贸港重点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3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34%。 去年前1...
-
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举行 18个项目签约25.3亿元
12月21日,2022年共享农庄大会在儋州嘉禾共享农庄举办,国内多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赴海南,在共享农庄的乡野风光之中,探讨共享农庄未来的发展之路。 当天,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中国人民大学...
-
海口9个招商项目签约额16.8亿元
在2022年冬交会上,海口农业农村项目招商推介活动如期举办,现场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10个冬季瓜果菜订单签约。 其中,9个招商项目落地签约额16.8亿元,包括三江农场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波莲基因生物育种科技...
-
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实施两周年,减免税...
12月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口海关获悉,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两年来,海口海关累计办理900余票“零关税”原辅料进口通关手续,货值超70亿元,减免税款超9亿元。 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明确,在...
稻粱香自鹿城来!三亚南繁育种基地为“中国饭碗”打牢基础
发布时间:2022/03/10 新闻 浏览:230
惊蛰至,万物苏,鹿城大地春和景明。
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南繁水稻科研基地,这里正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热带水稻和热带大豆即将进入采收期……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四季无冬,艳阳高照,这里种子每繁育一次,就为全国粮食增产埋下新的希望种子。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着“禾下乘凉梦”,和许多南繁人一起,追逐着光和热到这里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8年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查看了南繁优质品种样品,了解“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和南繁优质水稻的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对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留下了殷殷嘱托与真切期许。
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亚不负使命,砥砺前行,扛起“南繁硅谷”担当!
三亚南繁良种种天下
和春天一样,希望也如期而至。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里,从机耕道延伸至远处的青山脚下,一千多亩田里,黄绿相间、稻浪翻滚,来自全国的育种科研人员正在田里忙碌,为选出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系,守护粮食安全而奋斗着。
2021年10月26日,这里传出一则喜讯: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夙愿;2021年7月,经过70多天的精心管理,这里的15亩大豆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试验亩产超过500斤,远超出国内平均亩产270.5斤标准……
从1970年在三亚发现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到超级稻大面积示范亩产屡破纪录,杂交育种的成功,一半功劳归于南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让三亚具有发展南繁育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从1956年第一批科研人员南下育种至今,三亚南繁基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和国家种业的“硅谷”,每年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在此辛勤耕耘,也吸引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科学家前来选育品种。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嘱托,也是坚守!
当虎年春节的钟声敲响时,崖州区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里,86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正在玉米地里套袋、授粉。从1964年12月孤身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以来,程相文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有58年,他选育、栽培的玉米新品种中有14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国家省部级10项),其中“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繁育种的开创应用,能缩短农作物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育种周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累计60万人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为“中国饭碗”筑牢坚实底座。南繁热土,孕育良种。据统计,在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时光流逝,60多年来,三亚每年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南繁科研工作者前来开展育种、制种等农业科研工作,屡屡创下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科研环境改善助力南繁育种
科研不断,育种不停。秋天喜获丰收的土地里,春天又长出了新的绿意。在崖州区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刘波正带领着科研人员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忙碌着。
自2002年起,刘波每年都会到三亚开展南繁工作。20年来,他目睹了老一辈南繁人几十年如一日为育种科研奋斗的艰辛和成就,也见证了这片热土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2008年后,我们的基地建成后,我就‘入驻’这里。”刘波说,自那以后,他便告别了在北京、海南两头来回跑的“候鸟式”科研生涯。
“过去,不仅为找地搞科研育种烦恼,还得愁吃住的问题。”为科研人员建设南繁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让像刘波一样的南繁人有了新的归宿。刘波说,随着“南繁硅谷”建设的推进,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南繁育种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
“开荒种地、居住民房。”上一辈老南繁人程相文守着“巴掌大”的田地搞科研育种情景已不复存在。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南繁规划,三亚划定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旋耕机、无人机、水利、滴灌等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让南繁育种焕发新机。
此外,实验室、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保驾护航,如今,南繁的“候鸟”不再迁移,南繁科研向常年研究转变。
这些变化,体现着三亚建设“南繁硅谷”的决心。近几年,三亚还结合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实际需求,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设计,预计今年底完成100亩大棚建设,吸引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驻该基地。
搭建平台集聚科研力量
搞好育种,推动种业振兴,是南繁人共同的使命。而今,新一代南繁人有了更高的使命和追求:建设成服务全国、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南繁硅谷”,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新一代南繁人的聚集地。这里,针对南繁科技、深海科技和科教领域重点布局,在南繁科技产业板块发展中,园区围绕多个方面打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从育种、播种、田间管理到农资保障,从生产、科研到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领域,“南繁硅谷”的雏形逐渐显现:团队作战、资源共享、攻克难题……
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等仪器排放整齐,科研人员操作着各种仪器,在一次次观察、试验中,记录下一组组翔实的数据。
2021年,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而后,启动“揭牌挂帅”项目,各路“揭榜英雄”纷纷签下军令状,向76个重大攻关项目发起总攻。
“这是一个共享实验室,有很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都可以预约来这里做实验。”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锋说,实验室打破了各科研单位的边界,围绕着“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设置攻关项目,经费不设上限,分阶段采取“里程碑”式考核,由科研团队攻克难题。崭新的2269台测序仪、质谱仪等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研究按下了“提速键”,15个科研团队投入到了育种前沿领域科研中。
“有了共享实验室,大家可以运用里面的仪器设备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也逐渐凸显。”杨小锋说,从田间移步至实验室,就能完成科研试验,先进的设备装置,对育种效率提升大有帮助。
平台建起来、项目动起来、人才留下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接连入驻,将人才、技术、平台等资源迅速集聚。如今,2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420多家涉农企业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春风吹进“禾下乘凉梦”,北纬18度的鹿城,充盈着光和热,也聚满科技力量,新时代南繁迎来新机遇。
下一篇: 海南:多举措优化外菜进岛流程